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桐乡耀华DSE | 第13期 从课程改革视角看数学分层教学的必然性

    微信精彩文章

    2025 年 07 月 08 日

    13 : 25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数学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更是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学科。在全球教育改革浪潮中,提升公民核心素养、强化基础学科教育已成为共识。香港自推行新高中课程(DSE,334学制)以来,将数学从原先的选修性质提升为所有学生必须修读的四大核心科目之一,无疑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整体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然而,这一重大改革的实践并非坦途,它在教育体系内部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香港DSE数学科所采取的“核心范畴(Core)+ 延伸单元(M1/M2)”分层设计,为何是一种应对时代挑战、实现教育目标的内在必然选择。我们将从改革的根本动力分层设计的具体方案及其深层价值与争议出发,探讨这一结构如何在保障基础教育公平的同时,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志向的人才提供可能。

     

    新高中数学必修化:时代转型下的挑战

     

     

    旧高中学制(HKAL)下,数学在高中阶段是选修科目,一定程度上允许不擅长数学的文科生规避其压力。然而,随着DSE新制启动,数学与中文、英文、通识并列,成为所有高中生必须修读的核心科目。这一重大调整,立刻凸显了两难困境:

     

    • 学生数学能力差异的鸿沟: 将数学从选修变为必修,意味着不同基础、不同天赋、不同兴趣的学生,无论其未来专业方向如何,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数学水平。现实是,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巨大,如何在一个统一的课堂内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并避免数学基础薄弱者因此面临巨大的升学障碍?

    • 社会人才结构与培养需求: 长期以来,香港社会的产业结构导致青年选择理工科的比例不高,旧制下HKAL数学的选修率仅约15%,导致科研和技术领域人才储备不足。新制既要提升全民数学素养,更要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培养未来能够支撑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如何在新制下,既保障基础,又能为顶尖人才打开进阶之门?

     

    这两大矛盾交织,使得“一刀切”的数学教学模式难以为继,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既能“保底”又能“拔尖”的灵活策略。

     

    DSE数学分层策略:Core + M1/M2创新设计

     

    为破解上述难题,DSE数学科创造性地采用了“基础必修+专业延伸”的分层架构,即核心范畴(Core)课程搭配两个延伸单元:微积分与统计(M1)或代数与微积分(M2)。

    设计的深层逻辑:平衡与分流

     

    • 设立“保底”机制:Core课程的要求相对普及性,达成其最低合格水平(Level 2,满分5**)即可满足香港绝大多数大学的最低数学录取标准。这大大降低了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升学门槛,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底线。

    • 构建“拔尖”通道:M1/M2作为具有更高难度和专业深度的选修模块,专为数学能力较强、志向理工或数量分析类专业的学生设计。这些学生通常在Core课程表现出色(如Level 4或以上),通过选修并学好M1/M2,不仅能深化专业知识,其成绩(可计入大学“最佳五科”总分,部分顶尖专业如港科大工程甚至双倍加权)更能显著提升大学申请竞争力,为未来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延伸模块的价值与社会争议

     

     

    DSE数学延伸单元的引入,不仅是课程结构的调整,更触及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资源的分配,也引发了一些社会讨论:

     

    • 无缝衔接高等教育:M1/M2课程内容(特别是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是众多大学理工、商科和社科专业(如精算、工程、经济金融等)的必备基础工具。许多大学明确要求或优先考虑修读并取得M1/M2高分的学生,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衔接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 关于“分层焦虑”的再审视: 有观点认为分层可能加剧学生和家长焦虑,但支持者强调,这种分层设计恰恰是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它避免了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个过高中课程标准,而是让不同天赋和兴趣的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深耕:基础弱的同学免受打击,专注于Core的掌握;数学强的同学则能在M1/M2挑战自我,充分展现学术潜力,打破了过去唯总分论的评价模式。分层并非僵化地标签学生,而是提供多元路径,容许差异发展。

     

    家长与学生的选科策略建议

     

     

    面对DSE数学分层,理性选择至关重要:

     

    • 能力匹配是基石: 选修M1/M2前,务必审视学生在Core课程中的表现。若Core成绩尚未稳固(尤其未达Level 3),盲目选修延伸模块的风险极高,M1/M2高达40%以上的“不予评级”(未能通过)率便是现实警示。

    • 升学目标导向: 明确未来大学专业方向。若心仪专业对M1/M2有明确要求或高度看重(如前述的相关专业),且自身能力允许,则应积极选修。此外,部分海外顶尖大学(如英国G5院校、美国常春藤盟校)也将M1/M2视为具有“高含金量”的进阶课程成绩,能显著提升申请竞争力。

     

    👇分层不是分化,而是精准培育

     

    香港DSE数学科的“Core + M1/M2”架构,是基于新高中课程改革目标和现实挑战而做出的必然且务实的选择。它精准回应了如何在新制下普及数学基础、弥合能力差距、并同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难题。这种分层不是简单地将学生三六九等式地分离开来,而是提供两条既关联又差异化的赛道,让不同天赋、不同志趣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理解并善用这一设计,方能跳出“一考定终身”或“齐步走”的固有思维,在多元化的教育路径中找到最适合个体成长的道路。